当前位置: 首页>关注 >

建设中国式现代化·苏州微故事|昆山花桥新型职业农民刘地:用更少的人,管理更多的田,种出更高品质的粮_世界快看点

2023-06-23 20:26:02 来源:扬子晚报

07:15

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,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、在人才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,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
在昆山,提起花桥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,很多人会想到三个词:专业、高效、全流程。经过多年发展,合作社现有各类农机具110余台套,机具原值近1000万元,其中包括植保无人机、无人插秧机等科技设备;业务包含了粮食耕、种、管、收、烘、稻米加工、水稻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,真正实现了从“一粒种子”到“一粒米”。2022年,固定员工仅十几人的合作社,服务田地十万亩次,营收额达到530万元。


(资料图)

刘地

近日,扬子晚报联合中共苏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、共青团苏州市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打造的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·苏州微故事”融媒体报道组走进了昆山市花桥镇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,与合作社理事长刘地进行了面对面访谈。刘地,虽是一位八零后小伙子,但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“种地老手”。在刘地看来,农业现代化,就是要朝着少人化、无人化的方向前进,“用更少的人,管理更多的田,种出更高品质的粮。”

“农业,大有可为!”

刘地生于1986年,2006年开始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工作,2011年创办花桥东泾农机作业服务部。2017年,作业服务部变更为花桥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,刘地任合作社理事长。

走进刘地的办公室,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看到,他的办公桌上摆放了很多荣誉证书、奖牌和奖杯,可见他真是种田的老把式。其实,刚毕业时,刘地是不愿意从事农业的,“因为我从小就看到父亲种田,面朝黄土背朝天,太辛苦了;那时候也感觉,回家种地不是件光彩的事。”于是,刘地毕业后就兜兜转转,去做了很多其他尝试,先后做过服装、餐饮等工作。

虽然不愿意干农活,但看到父亲在田里忙碌,刘地还是会去搭把手。刘地说:“我发现,随着科技发展,越来越多机器出现在了田里,但是,像我父亲那一辈的老农民很难跟上潮流。渐渐地,我意识到,农业好像不是我以前认为是‘体力活’,而是一项‘技术活’了,田里需要我这样能学技术、懂技术的年轻人。”

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17年。“那年,我获得了江苏省乡土人才‘三带’新秀的荣誉。捧着荣誉证书,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,种地也可以种出一番事业来,种地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!”刘地说。

2018年10月,刘地申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认定,后来又报名参加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大专班,系统学习农技服务、现代农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。不仅如此,刘地还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,先后获评江苏省“十佳最美农机手”、江苏省农机一线“土专家”、姑苏乡土人才等荣誉称号。刘地说:“感谢政府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多平台,让我们在学中练、赛中学,不断长本事、拓思路。”

至此,刘地真正一头扎进了田里。当全身心投入后,刘地也感受到了农业的广阔天地,他说: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,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。农业,大有可为!”

“我叫刘地,他们都说我的名字起得好,注定要扎根在田间地头,春种秋收!”刘地说。

从“脚上泥多,田里不愁”,到“哪里凉快待哪里”

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的农机仓库,位于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东北角,周围树木成荫,野花肆意绽放。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看到,仓库内停放了十数辆插秧机和收割机。刘地告诉记者:“我们合作社有各类农机具110余台套。现在正值收割小麦、为插秧做准备的时候,大多数农机都下了田,所以仓库就只停放了这几辆。”

“过去,家里只有几台老式收割机、拖拉机,农忙时帮人收运粮食。”刘地介绍,后来,这几台“老家伙”远远不能满足合作社的需求了,“想要打开市场,必须购置、升级装备。”

“购买农机设备,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幸好,我们有政府的帮助。”刘地说。原来,每当有新农机,昆山农机站都会给愿意“尝鲜”的合作社免费使用。刘地比较年轻,总是愿意尝试,愿意当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试用过程中,刘地会随时向农机站反馈试用感受。刘地说:“如果机器好用,我会在第二年自费买下,之后再去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和作业奖补。”

“以前从事农业,都要两腿扎进田里。现在,有了新型农机的加持,我们都是‘哪里凉快待哪里’!”刘地告诉记者,现代化农机为从事农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,高科技的运用直接促成了“会种地”向“慧种地”的转变。

在水稻田边,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看到,一辆插秧机正笔直地前进,行驶过的地方稳稳当当地插上了一排排秧苗,而插秧机上空无一人。刘地介绍:“这是最新升级的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,使用起来非常方便。我们唯一要做的,就是为它设定好参数,然后等它靠边时,给它补充秧苗。”

“老一辈农民插秧,一人一天只能完成一亩地,面朝黄土背朝天,晒得大汗淋漓。现在,我们使用插秧机,一人一天可以轻轻松松完成60亩。”刘地说。

“孩子会讲话,水稻不会。”刘地介绍,农作物种下以后,还要时不时巡田,观测农田水量,进行植保施肥。近两年,刘地的合作社引进了植保无人机巡田,他说:“我们找个荫头,往树底下一坐,就可以把田巡视完了。”不仅如此,田地间还设置了智能灌溉传感器,田里的水灌溉到什么程度,哪里需要补水或排水,手机APP上都可以一目了然。

现在,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,从育秧、插秧、收割、运输到烘干、研磨的全过程机械化作业。“稻谷全程‘不落地’,就可以上到百姓的餐桌!”刘地兴奋地说到。

做到了“一粒种子”到“一粒米”,保证年轻社员一年四季有活干

在农机仓库内,来自安徽的付亮正要将农田喷雾机开出去,他向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介绍:“我是八零后,已经在这工作七八年了,任何农机操作都难不倒我!”说着,付亮启动了喷雾机,“咕咕”直响。在紧完各处螺丝后,他又开始清理喷头,为下田做最后一步准备。

付亮

“我们合作社是昆山最‘年轻’的,有70%的员工是80后。”刘地向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介绍,合作社目前的机械化程度高,未来还将向少人化、无人化的方向发展,社员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,“机械化、智能化的现代农业,必须靠更多懂技术的年轻人共同努力创造!”

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?刘地下足了功夫!他说:“平时,我就留意身边有没有志趣相投的同龄人。如果遇到了对改装农机设备有兴趣的人,我会毫不犹豫抛出橄榄枝。”尤其是在农忙时,刘地会招临时工,“看到有些年轻的临时工很有资质,我就会邀请他们留下,让他们从临时工转为固定社员。”

光招人不行,还得把人留住。刘地介绍:“如果只在农忙时开高的工资,农闲时不开工资,是留不住年轻人的。年轻人希望全年都有稳定的收入,而不是忙完一阵子就闲着。”

“保证社员的全年工资待遇,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在农闲时也要有业务!”刘地介绍,现在合作社做到了“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”的全程服务,保证一年四季有活干!“我们合作社,‘耕、种、管、收、加’全流程都可以做,让农户更省心!部分合作社只能提供耕田或收割服务,抑或会育秧但不能插秧,而自己‘做全程’的服务模式,在市场竞争中就更具优势。”

农闲期间,为了增效创收,刘地的合作社还会积极参与农业园区农田整治、休耕轮作、果园管理、农机维修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,真正破除了农机服务“季节性”作业瓶颈。刘地说:“农机设备越来越智能化,工作也越来越轻松。我还能保证他们每月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,年轻人自然就愿意来了!”

“不能光我们自己好,大家互相帮扶,才能共同致富!”

“刘经理,你今年还有没有多余的好秧苗了?”

“有!还有需要秧苗的请联系我。”

刘地的信息一发出,紧跟着的就是群员们刷屏的“大拇指”。

“秧好稻一半,但育秧就像带孩子,非常麻烦,要不断控制它的湿度,有的合作社秧刚育好,可能才中午一两个小时,秧苗就全部死掉了。”刘地介绍,由于建立了标准的“育秧流水线”,他们总是可以高效地育出优质秧苗,“其他合作社和农民每年都会出现秧苗全部死了的情况,所以,我们每年都会多育一些。谁有需要,就赠送给他们。”据刘地初步统计,他每年都要送出一百多亩秧苗!

作为一名党员,刘地始终不忘社会责任,积极同周边合作社开展结对帮扶,除了送秧苗,还通过“机具共享”“人员共享”“服务共享”等方式,带动周边合作社一起致富。刘地说:“不能光我们自己好,大家互相帮扶,才能共同致富!”

采访过程中,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看到刘地有很多微信群,职业农民群、农机服务群和家庭农场群等等。谁家农机出了故障,便发在群里,然后群成员便开始线上联合“诊断”。

“我觉得共享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部分,因此就通过演讲比赛,和大家共享务农经验与感受。”2020年,刘地获得了昆山首届“十佳”新型职业农民评选大赛总冠军。

此外,作为昆山市高素质农民的优秀代表,刘地还作为发起人、出资人之一带头成立了“昆山新农人”委培生奖学金,以此鼓励更多的青年学农、从农、爱农,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。对此,刘地说:“有新人,才有未来。”

“未来,还要往智能化、无人化的方向去发展。”

“我认为,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,就是要用更少的人,管理更多的田,种出更高品质的粮,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做到共享共赢。”

目前,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全流程的机械化作业,“未来,还要往智能化、无人化的方向去发展。”说着,刘地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的智能化农机装备:“无人驾驶自动插秧机可以减少一半的人力成本;用植保无人机巡田,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巡完一千多亩地。”

“我们用无人驾驶自动插秧机插秧,秧苗更齐了,光合作用与通风效果更好,病虫害也少,就能减少施肥打药的次数!”刘地表示,自己还通过手机APP,精准控制种子数量;施肥洒药也科学化地“少吃多餐”,减少化肥流失。“这些举措减少了10%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;无人驾驶自动插秧机的使用,减少种植成本4%的同时,还增加了3%的产量!”

“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,粮食产量高,老百姓吃得健康,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!”刘地说。

【统筹策划】 薛马义

【采访摄制】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於苏云

实习生 翁嘉伟

校对 李海慧

关键词:

为你推荐

推荐内容